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全产业链配套技术也得到了全球消费者的认可,开拓海外市场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寻求增量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全产业链配套技术也得到了全球消费者的认可,开拓海外市场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寻求增量的必然趋势。国内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加速“出海”:蔚来汽车宣布在匈牙利投资建设旗下海外工厂,进一步加强欧洲市场布局加电服务网络;比亚迪进入日本乘用车市场,并表示到2025年底前将在日本开设100多家经销商门店。政府和企业正逐步加大对新能源汽车“走出去”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强化“走出去”的内生动力。
进入2023年,我国自主品牌出海的步伐依旧没有停歇。
日前,赛力斯官方宣布,赛力斯集团携旗下新能源战略车型SERES 5亮相比利时布鲁塞尔车展,并与20余家合作伙伴完成签约,新车订单超过2万辆。值得一提的是,赛力斯此次推出的车型SERES 5是我国自主车企2023年在海外发布的款新能源车,也是赛力斯新能源汽车战略全球化布局的又一重要举措。
赛力斯集团轮值董事长张正萍表示,通过不断的技术研发,赛力斯已经推出了具备高性能和智能化的新能源产品,在经过5年时间的研发、设计和验证,赛力斯也正式在欧洲推出SERES 5新能源车型。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发展,全产业链配套技术也得到了全球消费者的认可。在此背景下,我国汽车产业在海外的布局版图也越来越大,不少自主品牌都在海外市场取得了热销。根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显示,2022年1~10月,整车出口增量相对较多的是欧洲、北美、亚洲市场,其中墨西哥、比利时、沙特等地居多。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对记者表示:“当前,我国汽车品牌新能源产品制造水平越来越高,里程上升明显、充电便利、性价比优势显现。随着我国汽车产品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也得到更多认可,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成功进入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我国汽车品牌发展新能源的战略定力和创新热情都在前沿,因此中国车企的布局走得更为稳健扎实。对于我国走入汽车强国发展之路来说,也是良机。”
基于此,赛力斯也开始持续对海外市场发力。记者了解到,赛力斯目前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在德国、韩国、新加坡等海外市场颇受青睐。此外,赛力斯还在摩洛哥、巴基斯坦、土耳其等海外市场与合作伙伴共同建设了组装工厂,深入本地化运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赛力斯已累计出口汽车近50万辆,出口市场达70余个。
张正萍表示,随着赛力斯海外新产品的发布和海外战略的持续推进,希望携手更多合作伙伴,为全球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体验。
此次赛力斯SERES 5的发布,也使其进一步扩充了欧洲市场。据了解,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车展上,有来自欧、美、非、亚等地区的20余家经销商与公司进行了现场集中签约,并表达了期待后续深入合作的意愿。
记者注意到,此次进入海外市场的赛力斯SERES 5其实与国内的赛力斯SF5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分为增程和纯电两种版本,其中纯电版车型将分别搭载90kWh半固态电池和80kWh磷酸铁锂电池,大续航里程 (WLTP) 530km。按照计划,SERES 5将于今年3月开启交付。
当然,除了赛力斯外,我国多个自主品牌也开始不断布局海外市场。例如,上汽、蔚来、北汽、岚图等多家车企,在2022年均拓展了不少海外城市。
而随着我国汽车品牌在海外布局越来越广,我国汽车出口量也越来越高。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汽车出口量达311.1万辆,同比增长54.4%。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67.9万辆,同比增长1.2倍。
不仅如此,在各车企不断努力下,我国自主品牌的产品均价也开始上升。
那么,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为何会受到海外消费者青睐?
汽车分析师王坤表示,我国自主品牌能在海外收获较好的口碑和销量,一方面是由于当地政策的驱动。例如,欧洲部分国家对购买新能源汽车制定了不同程度的补贴政策,这就导致购买电动车成为了很多欧洲人的选择。但是当地的电动车售价相对较高,因此主打性价比的中国品牌就成了消费者的购车。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汽车品牌的竞争力大幅提升,在电气化以及智能化方面有着赶超海外车企的技术。“我们中国品牌不仅仅是将产品输出到海外,还与海外企业合作建场,将自己的技术以及服务都输出到了海外。”王坤说。
的确,近年来我国企业正在将国内的汽车文化传递到海外。2022年10月份,蔚来汽车在2022欧洲发布会上表示,将全新产品全体系的服务以及其商业模式落地欧洲四国,并且向当地用户提供“订阅模式”,即以租赁的形式在当地推行车辆。值得一提的是,蔚来汽车已经在德国柏林建立了研发中心,在匈牙利佩斯州建立了新的工厂,这使得其在欧洲市场站稳了脚跟。
可以看出,随着产品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汽车企业已经从竞争逐步向海外市场拓展。许海东预计,未来中国海外生产汽车将达到1000万辆左右,国内生产出口达500万辆左右,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约在2031年。达成这一目标的基础是国产汽车竞争力的提升、品牌的打造及长期直接投资的增加。